《30分鐘改變態度挽回餘生》
太可怕了,從沒想過萬物和諧是那麼重要,救救我們自己以及下一代 !
https://youtu.be/J9CK1Iyrl8w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家人病了,突然走了………..□
詠統生技(黑蒜精)
黑水虻的幼蟲會吃(農畜廢棄物)轉(有機肥料)再(高蛋白質)
零廢棄物大突破!黑水虻分解動物糞便,又可當蛋白質飼料
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 × on 2017 年 05 月 02 日 漁業養殖畜牧
棄物的友善循環怎麼做到?或許能請「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助一臂之力!「黑水虻的幼蟲會吃農畜廢棄物,像是雞糞、豬糞、牛糞都能拿來餵它,等黑水虻長大後就能變成畜牧飼料,這就是最棒的蛋白質,我養的雞都很愛吃!」嘗試養黑水虻近兩年的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世雄興奮的說。
黑水虻究竟是什麼?黑水虻是一種雙翅目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蟲,其幼蟲在自然界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為食,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分解,牠的幼蟲是很好的蛋白質,可以餵食給雞豬等動物,徹底完成生態循環。
而在農業界廣為討論「永續農業」之時,黑水虻又因其能大量、有效率地處理農畜廢棄物、並轉換為動物飼料蛋白質而躍上檯面,長期研究黑水虻的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長賈玉祥表示,「台灣農業如果要翻轉,真的可以從黑水虻開始思考。」
黑水虻幼蟲(攝影_賴郁薇)黑水虻幼蟲(攝影_賴郁薇)
黑水虻幼蟲吃豆渣、禽畜糞便、廚餘,協助消化廢棄物
探進陳世雄的黑水虻養殖箱,只見一坨坨稍帶濕氣的豆渣,還不見黑水虻的蹤影,但伸手翻動豆渣,從養殖箱底層翻出成群的黑水虻正在鑽動,不斷鑽向底部、持續進食著,「黑水虻的口器退化很多了,所以只能吃豆渣、禽畜糞便、廚餘等腐食,我會在豆渣中拌入EM有效微生物菌避免豆渣變質,但廚餘、禽畜糞便應該就不用這樣處理了。」陳世雄邊翻攪邊解釋。
黑水虻的生命週期大約為28天:卵期約為3~4天,幼蟲期則有18天左右,經過4天左右的蛹期,黑水虻便會羽化為成蟲,成蟲黑水虻僅剩5天左右的生命,「羽化之後的黑水虻不再進食,僅靠『水』維繫生命,這時,牠唯一的工作就是交配、產卵。」陳世雄說明黑水虻的一生。
陳世雄以豆渣飼養黑水虻(攝影_賴郁薇)陳世雄以豆渣飼養黑水虻(攝影_賴郁薇)黑水虻羽化後不會再進食,只會沾食水分(畜產試驗所提供)黑水虻羽化後不會再進食,只會沾食水分(畜產試驗所提供)
黑水虻怎麼養?
黑水虻究竟要怎麼養?陳世雄邊操作邊解釋:首先,幼蟲期就是不斷地餵食豆渣等飼料,「要注意一下濕度,所以我會先把豆渣稍稍瀝乾,將含水量控制在60%~70%。」等到幼蟲快要結蛹時,便會往底層鑽,「這時我會在飼養箱下面鋪乾稻草,結蛹的黑水虻就會躲在草堆裡。」
待羽化後,黑水虻成蟲會習慣性地往高處爬、並循著食物的香氣選擇停留交配、產卵的地方,「所以我會架一個高台,在台子上放一些豆渣吸引成蟲來,他們會在台上交配產卵,為了方便集卵,我也會在台子上放自製的瓦愣紙集卵器。」
陳世雄表示,黑水虻便會在瓦愣紙的空隙中產卵,接著,只要靜靜等待,下一代的養雞蛋白質飼料又即將誕生。
黑水虻成蟲會循著食物氣味,在食物附近產卵(攝影_賴郁薇)黑水虻成蟲會循著食物氣味,在食物附近產卵(攝影_賴郁薇)在陳世雄眼中,黑水虻是很棒的飼料蛋白質(攝影_賴郁薇)在陳世雄眼中,黑水虻是很棒的飼料蛋白質(攝影_賴郁薇)黑水虻成蟲(畜產試驗所提供)黑水虻成蟲(畜產試驗所提供)
陳世雄:畜牧飼料需蛋白質,黑水虻比骨粉安心
陳世雄抱著黑水虻飼養箱走向雞群,一勺、一勺地舀出滿滿的黑水虻朝四面八方撒去,只見雞群蜂湧而至,伸長著脖子爭食,「畜牧飼料需要的蛋白質多得不得了,但通常都是加牛骨粉、雞骨粉、魚粉。」
陳世雄語重心長地表示,如果拿牛骨粉餵雞,雞隻便有垂直感染狂牛症病變的風險;而若拿魚粉餵雞,「小魚苗都被拿來當飼料了,以後怎麼還吃得到魚?」想來想去才覺得應該把畜牧廢棄物轉換成畜牧飼料蛋白質,「而且這些黑水虻,雞真的愛吃得很!」
究竟雞吃黑水虻跟吃一般飼料相比,其生理反應有何不同?陳世雄僅能以自身觀察說明,「真的,雞真的都很愛吃黑水虻。」感覺起來雞也變得比較健康,「而且我發現,我的雞開始吃黑水虻之後,好像就沒得什麼會讓雞隻血便的球蟲病了。」不知道是不是黑水虻抑制了球蟲族群。
陳世雄以黑水虻餵雞(攝影_賴郁薇)陳世雄以黑水虻餵雞(攝影_賴郁薇)雞群爭食黑水虻(攝影_賴郁薇)雞群爭食黑水虻(攝影_賴郁薇)
畜試所:一隻黑水虻可吃掉2、3公斤的農業廢棄物
「黑水虻在荷蘭、美國、加拿大、南非、中國大陸等世界學術網絡中已經討論多年,但台灣直到近四、五年來才開始了解。」賈玉祥表示,世界上開始討論黑水虻是為了替中低度發展國家找到動物性蛋白質替代來源,而畜試所的思考點則是從「解決畜牧廢棄物」出發,研究人員搜集了許多相關資料,才找到黑水虻,發現黑水虻似乎能將廢棄物轉變成有用的動物飼料蛋白質,「能解決畜牧問題,我們就很有興趣。」
「之前農委會統計農業廢棄物年產生量大概有1千多萬噸,那黑水虻真的超會吃,一隻黑水虻大概可以吃掉2、3公斤的農業廢棄物。」陳世雄也認為,把不好的農業廢棄物轉換成有用的飼料蛋白質才能做到「永續農業」。
農委會:目前沒有基礎研究,無法證實蛋白質轉換率
黑水虻話題持續在農友間發酵,但畜牧業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牧處表示,目前農委會確實並未大力推廣黑水虻,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直言,黑水虻的確可以處理、分解禽畜糞便,但應用在飼料上的蛋白質轉換率卻缺乏相關基礎研究,轉換效率猶未可知。
王忠恕表示,不是民間在做,政府就要跟進補助,雖然目前農委會對於黑水虻的態度偏向不鼓勵、不推廣,「因為根本沒有相關基礎研究證明蛋白質轉換效率。」但日後仍會視需求,看要不要投入基礎研究,在這之前,農民仍能自行使用黑水虻。
畜試所:政府應有明確法規,鼓勵循環農業
面對畜牧處語帶保留的回應,賈玉祥坦言,相關基礎研究仍需持續進行,現階段已研究出黑水虻的習性,並從其習性發展出有效率地搜卵、集卵模式,「一天搜集10公斤的卵絕對不是夢。」
畜試所下一步將研究黑水虻衍生出來的昆蟲油、甲殼素、幾丁質,以及動物性蛋白質,「黑水虻全株都可以利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發展成一個產業。」畜試所將投入研究,試探黑水虻產業發展可能性。
但賈玉祥也指出,黑水虻循環產業對台灣來說是個新興產業鏈,「而整體產業鏈最大的難關在於『法規未明』。」雖然黑水虻已是防檢局認可使用的合法飼料添加物,但若要量化生產,還需農委會、經濟部、環保署等相關單位坐下來好好談,「否則法規不明,業者也做不下去。」
「對的事情就要有人堅持。」賈玉祥表示,談到循環產業,黑水虻一定是代表,也有不少人已經走在前面研究了,「黑水虻好不好、應用到畜牧產業可不可行,這些問題都是可以接受驗證的,絕對可以接受公評。」
目前不只民間有經驗,畜產試驗所營養組、水產試驗所也都在努力,盼有更多實際應用的例子可供討論。
【如何養好黑水虻】(畜產試驗所提供)
黑水虻通常將卵產於乾燥的縫隙,所以收集到的黑水虻卵儘可能別弄濕,避免影響卵的孵化。
(1)如何照顧黑水虻卵:
一般先在塑膠容器內放置一些黑水虻可以吃的食物,像是廚餘或是豆渣,廚餘上頭再放置一張保鮮膜,隔開水分,再將黑水虻卵放在保鮮膜上(夏天虻卵約二至三天就會孵化,秋冬季或早春時節虻卵則約4-5天卵孵化。)
(2)如何照顧黑水虻幼蟲:
剛孵化的幼蟲,形體很小,大約只有1公釐長,半透明,取食之後體內會開始累積營養,體色也變成卵黃色,黑水虻的幼蟲有六個齡期,隨著齡期的增加,食量也會跟著增加,最重可達到0.5公克左右。
(3)如何照顧黑水虻蛹:
老熟幼蟲化蛹前,會離開食料基質,一方面是蛹期喜歡乾燥陰涼的縫隙,一方面避免化蛹後被同伴當成食物吃掉,蛹期約15天左右。
(4)如何讓黑水虻成蟲順利交配產卵:
蛹羽化為成蟲後,壽命極短,僅取食水和葉片上的泌液,完成飛翔求偶交配後,雌蟲一生可產一次卵,約500~900粒左右,成蟲繁殖室環境不宜太小,長寬高約4x2x2公尺,或3x3x2公尺,內置懸垂植物與產卵盆,適時維持繁殖室濕度,產卵盆內置廚餘或豆渣以吸引雌蟲產卵在該處。
黑水虻飼養盒(畜產試驗所提供)黑水虻飼養盒(畜產試驗所提供)陳世雄以瓦愣紙自製黑水虻集卵器(攝影_賴郁薇)陳世雄以瓦愣紙自製黑水虻集卵器(攝影_賴郁薇)
延伸閱讀:
吃蟲救地球?歐盟從食安、飼料管理、戴奧辛殘留到動物福利,都需規範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引用: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4719/
光合菌微生物肥料之介紹
光合菌微生物肥料之介紹
本文收錄於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96期
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劉啟德助理教授
近年來由於化學農藥與化學肥料過度使用,不僅對於自然資源如土壤、水源造成重大的衝擊,更導致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產生疑慮。為使有限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並兼顧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各國莫不致力於開發環境保全型之永續性農耕體系,投入有效循環利用作物養分之研究,以期減少化學合成物質之使用,以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的目標。自從綠色革命之後,無論是先進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對於肥料的需求一直是有增無減。根據最近的統計,一年間世界上消費的人工氮肥約 8,000 萬噸,磷肥約 3,600 萬噸,鉀肥約 2,400 萬噸。以生產一公斤氮肥為例,所使用的能源需要 13,700 Kcal,換算成原油則一年需要消耗 7 億桶 (Gliessman, 1998)。 若以現今的人口增加速率與糧食的需求量來計算,到了 2100 年人類所使用的化肥將達到今日的 2 至 3 倍。由於合成化學肥料需仰賴不可再生之資源,如礦產及天然氣等做為原料或能源,因而肥料價格也跟隨著國際原物料價格的上升而居高不下。化學肥料的生產與使用亦會對環境造成負擔。因為在生產肥料的過程中會伴隨著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溫室效應氣體的發生 (Farla et al., 1995)。此外,農民往往為了提高產量而施用大量的肥料,然而其中只有一小部份可被作物吸收(約為 20% 至 50% 不等)(Adesemoye & Kloepper, 2009),多餘的尿素或是硫酸銨等皆隨著排水進入地下及水源,造成土壤劣化酸化及環境污染 (Kundu et al., 2008; Vlek & Byrnes, 1986)。施肥儼然已成為現代農業的「必要之惡」,往往讓我們在增加糧食供應與環境保全的課題上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鄰近國家日本與臺灣同為高人口密度的多山海島國家,在農業屬性上與我們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主食作物皆為稻米, 糧食自給率都不高(日本 40% 不到,臺灣約 32%(李秉璋,2010),大量的農地也面臨休耕等問題。日本的農林水產省(相當於我國的農委會)在 2005 年訂定了「農業生產活動規範」,依照各地域、作物種類等制定了肥料的合理施用量與施用方法的基準,期望能達到化學肥料用量減半的目標。 此外,他們主導國家科技政策的文部科學省附屬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NISTEP) 分別於最近第 8 次與第 9 次的「科技前瞻報告」中提到農業栽培應儘量使用天然的方法來維護作物健康與促進植物生長,將「生物性肥料」與「生物性農藥」兩項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列為重要的科學技術課題,並且認為在這一、二十年內應該會達到實用化、普及化的目標 (NISTEP, 2005; NISTEP, 2010)。我國近年來也逐漸重視並倡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互調和之農業經營理念,明確地將「永續農業」列為農業施政的重要目標,逐年削減化學肥料的使用量也已成為既定的政策目標。不過要扭轉農民長期以來對化學肥料的依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如何能兼顧農業的豐產與永續發展,除了向農民加強宣導田間合理化施肥的觀念外,開發出肥效與安定性可以媲美化學肥料,又可以兼顧自然環境保護的技術便成為當務之急。
一、國內外有關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情況
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投入農業微生物研究與開發有用的微生物遺傳資源,進而衍生出生物性肥料 (Biofertilizer) 的概念 (Vessey, 2003)。生物性肥料或稱微生物肥料是經由自然環境中選拔培養出具有活性的微生物體或休眠孢子,如細菌(含放線菌類)、真菌及藻類及其代謝產物等所製成的特定製劑。將其施用在種子、幼苗或土壤,可增進土壤營養狀況或改良土壤之理化、生物性質,協助植物吸收營養,補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甚至可以增加植物抗病及抗旱等能力,因而增加作物產量及品質(Bashan, 1998; Vessey, 2003; 楊秋忠,2005)。在農業生產上,藉著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來改善土壤及農作物生長的事例越來越普遍。例如,有的微生物群可藉分泌特定激素促進植物生長 (Adesemoye & Kloepper, 2009; Adesemoye et al., 2009; Ahmad et al., 2008; Amanullah et al., 2010; Gray & Smith, 2005; Khan et al., 2009; Srilastava, 2002; Yang et al., 2009; Zhuang et al., 2007),有的微生物則是會分泌多種酵素分解巨分子biomass 或透過特定機制來延長植物所需要素在土壤停溜時間以幫助植物獲取養分 (Karen McNulty Walsh, 2009 / 01; Park et al., 2009),也有的菌群會分泌拮抗物質殺滅或干擾植物病原菌 (Murphy et al., 2003; Ortiz-Castro et al., 2009; Randy J. McLaughlin, 1989; Saikia et al., 2006; Son et al., 2009; Udaya Shankar et al., 2009; Walters et al., 2005; Yan et al., 2002),有些微生物則會藉由吸附、固定或是轉換植物生長必需之元素,或是與宿主形成共生等方式促進植物生長 (Chen et al., 2006; Van Wees et al., 2008; Young et al., 1988)。
臺灣由於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豐富且高度歧異化的生物及微生物資源,相較歐美溫帶地區,更具有開發出能因應各種氣候條件與土壤理化特性之微生物肥料的本錢。根據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資料 (http://agbio.coa.gov.tw/),目前在臺灣進行微生物肥料產銷的廠商約有三十家左右,例如台肥、興農、福壽、台鹽、永豐餘等傳統企業,或是像聯發、百泰、沅渼、凱將等新興生技公司。上述的企業除了有自己的研發設施之外,更藉著與學界積極合作,提昇其基礎研發能量。以臺灣目前在市面上所流通的的生物性肥料依其功能可分為固氮菌(楊秋忠,2005)、溶磷菌(包括真菌、放線菌及細菌類)(楊秋忠,沈佛亭,2008)、堆肥用微生物肥料(賴朝明 et al., 2008)、溶矽菌、菌根菌、促進作物生長之根圈微生物、分解菌、鐵物質生產菌、有機聚合物生產菌、複合微生物肥料等(張裕釧 & 吳美貌,2005)。國內以有機栽培農園或是種植高經濟作物(蓮霧、高接梨、葡萄等)之農家的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
二、光合細菌的介紹
光合細菌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又稱為光營養細菌 (phototrophic bacteria),是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相當廣闊,舉凡水田、河川、海岸土等含水環境皆存在此菌屬 (Hiraishi & Kitamura, 1984; Oda et al., 2002; Roper & Ladha, 1995)。光合作用微生物涵蓋原核生物界中的四個門,包括紅色非硫磺細菌 (Rhodospirillaceae)、紅色硫磺細菌 (Chromatiaceae)、綠色硫磺細菌 (Chlorobiaceae)、藍綠細菌、綠藻、紅藻等 (Madigan et al., 2006)。光合細菌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具有多種異營功能(固氮、脫氮、固碳、硫化物氧化等),與自然界中的氮、磷、硫循環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自然環境的自淨過程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Hunter et al., 2009; Pfennig, 1967)。在水產養殖上,光合細菌常被用來除去水中之硫化氫與氨氮,藉以改善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降低魚蝦病害。例如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Rhodobacter capsulatus、Rhodobacter sphaeroides及 Rubrivivax gelatinosus 等光合菌能有效降低廢水中生化需氧量 (BOD) 和化學需氧量 (COD) 濃度 (Kobayashi and Kobayashi, 1995),快速分解有機質,達到淨化水質與降低魚蝦病害的目的 (Jin et al., 2011)。由於光合菌的細胞內含豐富之蛋白質、類胡蘿蔔素、生物輔因子和維生素,因此做為飼料添加劑能有效提高禽畜、水產養殖等產量與品質 (Kobayashi and Tchan, 1973; Kobayashi, 1977; Mitsui, 1979)。近年來隨著能源議題愈受矚目,利用光合菌生產生質氫也成為替代能源方案中的一個熱門選項 (Carlozzi, 2012; Lee et al., 2011)。
在農業應用方面,光合菌常被用來做為土壤改良資材,不僅能修復因長期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導致酸化、鹽化的土地,也可提昇作物的品質、產量以及抗病能力 (ref)。光合菌幫助作物提升產量與品質的機制如下:
1. 生成植物生長賀爾蒙
光合菌具有合成多種植物生長賀爾蒙的能力,如吲垛乙酸 (indole-3-acetic acid, IAA) 及 5-氨基酮戊酸 (5-aminolevulinic acid, ALA) (Rajasekhar et al., 1999),前者是主要的植物生長激素,能刺激細胞分裂,促進植物根系發展,讓植物吸收更多的水份和養份,也有助於植株地上部的發育,包括擴大葉面積及莖的延長,可增進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Koh et al., 2007);而 ALA 為維生素 B12、血紅素、葉綠素等的前驅體,低濃度的 ALA 可提升植株的葉綠素含量,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進而增加對於鹽害等逆境的耐受性。此外,高濃度的 ALA 亦可作為一種生物可降解性除草劑 (Koh and Song, 2007)。
2. 固氮作用
紫色非含硫光合菌 (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 可利用細胞內的固氮酵素 (nitrogenase) 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生物體可利用的氨態氮 (NH4+) (Drews and Imhoff, 1991; Ludden and Roberts, 1995; Madigan, 1995)。當光合菌 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 添加到缺氮的水田中,可以有效提升植株重量及組織中的氮含量,而藉由 15N 同位素標定的方式知道水稻幼苗植株中的氮來自於光合菌的固氮作用 (Maudinas et al., 1981)。
3. 溶解土壤中不溶性磷化物
磷酸根離子 (PO43-) 易與土壤礦石中之陽離子(鈣、鐵、鋁、鎂等)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無效磷化合物,加上磷的流失性小,及作物不易吸收利用等特性,常會造成磷在農田中累積。利用光合菌能溶解這些無效性的磷化合物,並將之轉化成植物能利用的有效性磷,進而增加作物產量 (Koh et al., 2007)。
4. 合成營養物質
光合細菌利用植物根的分泌物來合成多糖類、胺基酸、核酸、維生素等養分,並再度分泌到根圈中,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此外,其次級代謝產物亦有抑制病原菌的效果,在水稻根圈更可以有效除去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降低根腐病的發生 (Daly & Stewart, 1999; Elbadry et al., 1999; Harada et al., 2005; Higa & Wididana, 1991; Higa & Parr, 1994; Hirotani et al., 1991; Hunter et al., 2009; Hussain et al., 1999; Hussain et al., 2002; Lee et al., 2009; Parr & Hornick, 1992; Sasikala et al., 1995)。
5. 去除土壤中有毒物質
長期使用慣行農法耕作的農地,由於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常會累積許多有毒物質,如硫化氫,胺類化合物等,某些光合菌對於這些有毒物質具有相當的耐受性,甚至能以硫化物作為光合作用的電子供給者 (Hansen and Imhoff, 1985; Hansen and van Gemerden, 1972; Imhoff, 1983; Neutzling et al., 1984),進而達到分解硫化物的作用,例如常見的紫色非含硫光合菌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三、本研究室篩選臺灣本土光合菌做為微生物肥料之應用實例
NTUIOB-PS3 菌株(專利申請號:第 101136842 號)為本實驗室從臺灣北部水田土壤中所篩選到的光合細菌,經由 16S rRNA 分子鑑定的結果,其序列與紫色非硫光合菌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有極高的相似度 (99%)。NTUIOB-PS3 的菌體呈短桿狀,菌體長約 1 至 1.5 mm,在有氧培養條件下之的菌落為米白色,表面光滑,在厭氣培養條件下菌落則呈現鮮紅色(圖一)。為確認篩選出的菌株在化肥減量使用的條件下亦可以提供作物足夠的養分,對於作物有實際的生長促進效果,我們利用溫室栽培的方式評估各分離菌株的肥效。試驗之作物採用丸葉山東小白菜。各實驗處理如下:[1] 對照組 (0%),未施用任何處理、[2] 半量化肥(50% 之化學肥料)、[3] 全量化肥(100% 之化學肥料)、[4] 半量化肥接種潛力菌株。100% 之化學肥料的施用量是依照作物施肥手冊推薦量做為全量化肥之施用量。盆栽試驗採隨機取樣設計。種植 30 天後測量株高、鮮重與乾重。根據小白菜盆栽試驗結果,在半量化肥條件下添加了 NTUIOB-PS3 液體菌肥後 (50% +NTUIOBP3),不論是植株的鮮重或是乾重皆明顯高於單獨施用半量化肥的處理組(50% 化學肥料),更可達到與全量化肥處理組(100% 化學肥料)同等的肥效。施用其他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光合菌肥的處理組(50% +NTUIOB-YSC3、50% +NTUIOB-YSC4 以及 50% +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Molisch) van Niel BCRC16408 標準菌株)則無法達到與 NTUIOB-PS3 同樣顯著的促進作物生長功能(圖二 A-C)。經由土壤分析試驗發現,施用半量化肥 +PS3 光合菌處理的小白菜土壤中的銨態氮含量低於 100% 化肥處理組,甚至低於 50% 化肥處理組(圖二 D)。表示添加潛力菌肥不僅可以促進作物生長,還可提高化學氮肥的利用效率。近年來隨著化肥施用量增加(主要是尿素),蔬菜中硝酸鹽含量累積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尤其以市售葉菜類的殘留問題最為嚴重。上述施用 NTUIOB-PS3 光合菌肥的小白菜植株在採收時,檢測其植體所含的硝酸鹽含量,發現明顯低於施用純粹化學肥料的小白菜(圖二 E)。由上述結果可知,化學肥料減量搭配微生物肥料的栽種方法,不僅可節省含肥料的施用與支出,並可提高化學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植體內硝酸鹽含量,真正有益於消費者的健康。
捐地出力 虎尾安溪社區綠美化有成
立法委員張嘉郡、 議員蔡秋敏、虎尾鎮鎮長林文彬、中正國小校長陳鑫湟、埒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聰發、安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長興與捐地者林英一先生,共同為落成典禮進行揭幕儀式。(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大紀元2012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美蘭台灣雲林報導)台灣毛巾品質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全台毛巾產業集中地就在雲林縣的虎尾鎮嗎?而當地有個安溪社區,這裡的居民幾乎都是從事毛巾相關產業,如今此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更將地方特色產業與社區營造加以結合,有的人捐地有的人出力,還將自家庭院的花卉盆栽捐出移做公共造景用。在3/23當天特舉行「安溪社區入口處綠美化案落成典禮」,期盼產業與地方共創繁榮。
安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長興表示,這個入口地標是以東區.南區.西區.北區詞意對聯義涵作為創作社區綠美化的構圖;東山元陽節能復自然、南旺亨順減碳育桑梓、西豐利益節約永共心、北位貞固能源蔭子孫。而蒜頭、玉米、花生、毛巾、真柏樹則代表當地特色產業。為響應節能減碳與節約能源,就將家中不要的舊木材家具、廢輪胎拿來做建材,連當地毛巾工廠的廢棄物品也可以拿來當椅子使用,且每一樹一磚皆由村民親自動手施工而成的。他說,社區若可以跟地方觀光產業緊密結合,相信安溪社區絕對可以開擴出不同的風貌。
以東區.南區.西區.北區詞意對聯義涵作為創作社區入口地標綠美化的構圖:東山元陽節能復自然、南旺亨順減碳育桑梓、西豐利益節約永共心、北位貞固能源蔭子孫。而蒜頭、玉米、花生、毛巾、真柏樹則代表當地特色產業。(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因應節能減碳與節約能源,以舊木材、廢輪胎及毛巾工廠的廢棄物品做為材料,每一樹一磚皆由村民親自動手施工。(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舊台西客運候車站,現今已無通車,由清雲宮出資修護以做紀念。(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代表富貴長壽的「真柏樹」,一株樹齡7年的真柏市價高達1萬5千元。這裡是全台種植量最大的產區,專外銷至中國及海外華人地區,現已成安溪社區特色產業。(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社區創意:利用農機廢輪胎做為花藝造景。(攝影: 劉美蘭 / 大紀元)
團隊學習創新&協作研習班
YBMC互聯網&物聯網
雲林榮民博士生吳長興催生興安生態部落農場
2021/07/12
雲林榮民博士生吳長興 催生興安生態部落農場
【台灣捷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
http://www.1658tw.com/?p=20200
【視傳媒/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https://nvns.net/news_view.php?new_sn=7540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
https://www.atanews.net/?news=80537
【大成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
http://www.greatnews.com.tw/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10&n_id=240108
【勁報/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http://www.twpowernews.com/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10&n_id=208284
【臉書:新聞轉載】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25634074241319&id=100003842381989
雲林縣榮民服務處表示,把藝術人文導入農業、將生態農業引進社區、一手催生興安生態部落農場創辦人—榮民弟兄吳長興,憲兵部隊退伍後,原僅有高職學歷的他,運用退輔會的就學補助,一路念到目前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博士班。
興安生態部落農場位於虎尾興中里,農場就是大型生態實驗室,原本是一塊充滿建築廢棄物的荒地,吳長興將廢棄物移走後,用了二十六台車重新填入新土,導入農村藝術規劃,開闢了一個以生態、人文為主,有機農耕生產為輔的社區型農場。
農場裡,最先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各式貨櫃小屋和兩個大大的蓄水池,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卻是他研究的一部份。蓄水池前,吳長興介紹指出,紅色桶是「炭水」,是噴灑土壤和作物用的;另外也有製做「稻燻水」,這些含有炭味的水對於驅蟲、滅菌效果非常好,他並且指著兩大池水表示是他的實驗之一,經過他的觀察測試後發現,水要經過四光五波,要經陽光照射才會有能量,這也是農場裡現今在使用的水。
真柏樹園區裡的貨櫃屋,也是吳長興的實驗對象之一,他說,所規劃的是將貨櫃屋改造成小時候常見的土角厝,真柏區有藝術家進駐進行雕刻,有請藝術家幫忙設計色彩的分佈,然後把水耕作物、氣耕作物、土耕作物都種上,等土角厝的泥土模組一好,貨櫃屋就可遷移,屋子的下面還會養雞,形成一個自然生態循環區域。
吳長興強調,「原生」就是全部回歸自然──將生態農業導入社區,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將自然生態的價值讓更多人認同並投入,除了未來朝自然生態觀光發展外,結合當地資源,傳播自然生態價值,讓更多人認同投入環境生態保護的行列是最終目標。
吳長興指出,他想讓更多農民不要再噴農藥,想讓農民願意投入友善或有機種植,所以部落農場除了投入有機農作實驗外,更和在地的德興宮、清雲宮合作,投入農夫市集的催生,因德興宮緊鄰虎尾市場,是每天約有一萬人次的市集,推動農夫市集可以讓有機農產多一個地點銷售,提高農民投入的意願。
將生態農業導入社區是一項推動困難的工作,部落農場理念發起人之一的莊貴枝教授曾說,將生態農業導入社區,以部落為單位,先和村、里結合,慢慢拓展成觀光農業,漸漸地再拓展到全雲林。部落農場若真能拓展開來,對社區、對整個雲林、整個台灣社會都是有幫助的,只是萬事起頭難,大家要一起努力。